描述
作者简介:
陆沩,1971 年生人,曾在国企和外企工作,后自己创业,后从事企业管理咨询工作。在商海浮沉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再加上个人对于历史特别是明清时代的历史颇有研究心得,希望结合历史分享管理之道,创作了本书。
内容简介:
“复盘明季历史,品味企业兴衰”,本书是一本以历史评论为内容的书,采用对话体,通过对明亡清兴过程中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推演,来探讨一个朝代的兴衰之道。推而广之,其中的道理对家庭、家族、企业甚至一些社会组织都适用。
对一个组织来说,对它的兴衰影响最直接的因素,依次排列应该是:大环境和形势、人才和战略、利益分配、制度和治理思想、价值观和危机感。但是,对一个组织的兴衰影响最深远的因素,恰恰要把上述顺序倒过来。这本书探讨的其实就是这个内容。
试读部分:
1999年10月17日,农历重阳节。
清晨六点,在香山公园一条通往山顶的石阶路上,三三两两的游人在登山。天色尚早,而且不是假日,红叶季节里常有的那种摩肩接踵的壮观景象并没有出现,公园里显得清幽自在。山路上的空气不仅非常新鲜,而且还含着一种特有的香味,让人很有点沉醉的感觉。
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香山则有北京秋天里最美的景致。香山山麓上遍布枫树、松树、黄栌。天高云淡,红叶满山,层林尽染,美景名闻天下。香山的最高峰是香炉峰。每到雨雪晨昏,山峰附近云雾缭绕,如同袅袅升空的庙中香烟,很有“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味道。香炉峰高大雄伟,山势陡峭嶙峋。要登上香炉峰顶,就要经过九曲十八盘的崎岖山路。
在登山者中,有祖孙三人在不紧不慢地往上走。爷爷古金走在前面,他的儿子古岳和孙子古江紧紧跟随。古金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面容清瘦,个子不高,但腰杆笔挺,一副浓眉下目光如鹰,给人不怒自威的感觉,这是常年军旅生活的烙印。古岳年纪在五十岁左右,相貌酷似母亲,身形魁梧,弥勒佛般的圆脸上总有一丝笑意。古岳早年经商,高峰时急流勇退,现在除了陪伴父亲之外,平日青灯黄卷,研究经史佛学,常与三五好友清谈。古江二十岁上下,个头高高,长得很秀气,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古江的面容与爷爷年轻时很像,却丝毫没有爷爷当年的骁悍气质,反而很有点贾宝玉的味道,多才多艺,弹得一手好钢琴,很有女孩缘。他已经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了,攻读的是经济与历史双学位,平时爱和同学高谈阔论,很有思想。
古金就住在香山脚下的部队干休所,古岳也就经常陪着父亲爬山。今天古金的老部下肖炎要来看他,他们约好十点在双清别墅见面。之前祖孙三人要爬上香炉峰,欣赏一下香山的晨景。祖孙三人步履轻快,不久就登上了山顶。
此时太阳初升,晴空万里。站在顶峰西南方的白玉观景台上,四方景色尽收眼底。南面是西山和八大处景区,山如屏风,松柏常青,寺庙香火不断,是著名的风景名胜。西面和北面是燕山山脉,群山峰峦起伏,连绵不尽,让人不禁产生山外有山之感。东北方向,则是金山、玉泉山和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的所在。玉泉山上宝塔耸立,亭台楼榭依山而居,烟树深处昆明湖宛如一面圆镜。东南方向,远远的地平线上便是高楼林立的北京市区,绿树点缀其中。城市刚刚苏醒,新的一天开始了。
古岳微微一笑,“从风水上说,香山这一带是一个龙形,龙头向东遥瞰北京城,龙身先向西又盘旋向东,形成一个巨大的盘龙。过去皇家园林多在这一带,清朝八旗军大多驻扎于此,都是有所讲究的。”
他指着旁边的重阳阁说道,“重阳阁,也叫重阳亭,是过去皇帝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登高处。但那时其实没有亭子,只是用黄缎搭成帷幄为临时休息之所。现在的重阳阁是后来修建的。据说历代皇帝入主北京之前,多在香山驻跸,以近龙脉吸取龙气。又有传说,李自成当年不懂风水,急急忙忙闯入北京城,结果又匆匆忙忙地退了出去。”
古金笑道,“你总是喜欢这些神秘主义的东西。说起来,五十年前平津战役的时候,我还在这附近看过地形呢。那时候满脑子都是如何打仗,从没有欣赏过山上的景色,更没有听说这里面还有这么多讲究。”停顿了一下,古金又说:“当年毛主席进北平前就对周围的人说:‘我们是进京赶考’,又说:‘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主席当年头脑是很清醒的。”
古岳微笑不语,他很理解父亲,虽然他有自己的思想。很少有人像他这样,从小到大,甚至在事业取得很大成就的时候,都一直把自己父亲当成偶像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父亲1942年在苏北参加八路军打日本鬼子,从一个娃娃兵成长为部队里的一名悍将,年纪轻轻就被委以重任。战争年代,能力和战功是最被看重的,年龄就不是什么障碍。从东野六纵到后来的五十四军,父亲无役不与。他的部队一直是主力里的主力,作战不仅凶猛顽强,而且非常机敏,战术灵活多变,既是凶狠的狮子也是狡猾的狐狸。经历了东北的夏季、秋季、冬季攻势,再从辽沈、平津战役到南下的衡宝战役,直到朝鲜战争、中印边境战争,经历了无数恶战。中印边界战争结束后,父亲伤病缠身,从此离开作战部队,转入军事院校深造,之后开始从事军事战略教学和研究工作。
五十四军是王牌主力军,其编成内的部队大都战史悠久,甚至可以上溯到北伐战争中的“铁军”第四军,多位解放军名将出自这支部队。五十四军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中唯一一支参加过所有对外战争的部队,也是外军研究得最多的中国部队之一。在这样的部队里,父亲以自己的赫赫战功赢得了战友们的高度敬重。
“爷爷,您是不是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幽情?或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经常触景生情的古江幽幽地向爷爷古金问道。
古金没有说话,微笑着拍了拍孙子的后背。
古江又说道:“明亡清兴那一段历史距今已经三百五十多年了。崇祯悲惨亡国,李自成也是昙花一现,最终的胜利者是清王朝。后人对这一段历史有很多评价,包括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被称为名篇。那么明朝为什么灭亡,李自成为什么又最终失败,现在是不是能够把原因分析清楚?”
古岳缓缓说道:“这一段历史确实值得深思。不同于一般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也很有志向,一心想要让明朝中兴。即位不久,十七岁的时候,就能够以相当的老练和果断铲除权臣魏忠贤,表现了很强的政治手腕,丝毫不比康熙铲除鳌拜逊色。当时的臣民对他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誉为‘神明自运,宗社再安’,希望他能够一举扭转正在走下坡路的明王朝的颓势。他非常勤奋,在位十七年,节俭自律,不近女色,日夜勤于政事,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竟然成了亡国之君,这是当初谁也没有想到的。”
古岳转头问父亲,“您怎么看?”
古金对这个话题倒是很感兴趣,略略沉吟一下说道,“明朝的覆灭有多方面的原因,军事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的原因都有。如果从军事战略角度来说,崇祯继位之初就处于两线作战的困境中,而且是既有内线对农民军的作战,又有外线对清军的作战,这是他失败的直接原因。这跟历史上某些大国一直企图避免两线作战,但最终没能避免而导致失败的情况是有类似之处的。但是,一般说来,历史上大国的两线作战大多都是外线作战,而且往往在战争初期还占据一定的主动性;而崇祯则是被动地既面临内线作战又面临外线作战,既有本民族内部战争又有与异族的战争,而且对手都很强大,这种情况下是很难避免失败的。当然,政治经济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至于李自成进京后为什么失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里提到的原因恐怕还不是实质性的原因,主席当年也是借用它在政治上的警醒意味,是别有深意的。李自成的失败,主要还是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导致的,他进攻北京的决策就是错误的。待会儿肖炎来了给咱们深入讲讲,他可是战略研究的行家,就好谈兵,待会儿听他侃侃吧。至于其他方面的原因,可就得摆个更大的龙门阵了”。
古金看看表说道:“时间还早,咱们在亭子里坐一会儿,聊聊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