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之美 伤寒论

$ 9.90

学中医难,学伤寒尤其难。伤寒之法解说甚多,门派纷杂。众多学人常感慨,对于《伤寒论》所阅之书越多,反而更滋生困惑,难以处方临证。

本书严格来说是一本伤寒经方讲话通稿,是陈敬淮老师和自己的学生,讨论关于《伤寒论》众多的经方大家学术观点的讲话内容。后来经由张献斌、牛超峰提议,为了方便爱好者更加了解《伤寒论》的“六经八纲”辩证方法,将原来伤寒经方茶话会中的部分内容由张献斌转录文字进行整理而成书。

书中讨论了胡希恕老师等众多经方大家和爱好者关于六经八纲的辩证观点,陈老师在融汇各位经方大家的解释和注解之时尽量抛却脏腑理论,贴合仲景原意的立场上去析八纲、明六经、辨方证,让初学者和爱好者做到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书中时时刻刻提醒学人不能忘记“六经八纲,方证对应”的根基,并且单独在书中加入了‘常见病之经方辩证’的章节,目的是为了让爱好经方的学人能够快速的先记住常见病的辩证提纲和相关类方。

书中关于温病和伤寒的争议以及对教科书中的观点,提出了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可谓非常之大胆和有见地。当然了,任何观点往往仅是一家之言,主要是为了给经方爱好者和研究者们提供一个新的视野,绝无定论之说。

我赞同陈老师在书中告诫学生的观点:学医不可有门户之见。以及他在课程结束后送给学生的寄语: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恳望医者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库存 999 件

分类: Product ID: 18003

描述

作者简介:

陈敬淮
民间易学家
中国易经协会专家会员
临床心理咨询师
幼承庭学研易学文化,喜医易、擅伤寒经方
居于蒙山讲学授课,探究易学史参、风水学术,门下第四代研究易学的学生戏称为是“探易学派”
曾发表论文《论易经的价值与迷信》、《浅述风水与佛法修持的窥见》、《八宅风水学探讨》、《六爻纳甲杂说》
出版书籍《葬经浅释》、《如琴如诉》、《经方之美-伤寒论》

内容简介:

学中医难,学伤寒尤其难。伤寒之法解说甚多,门派纷杂。众多学人常感慨,对于《伤寒论》所阅之书越多,反而更滋生困惑,难以处方临证。

本书严格来说是一本伤寒经方讲话通稿,是陈敬淮老师和自己的学生,讨论关于《伤寒论》众多的经方大家学术观点的讲话内容。后来经由张献斌、牛超峰提议,为了方便爱好者更加了解《伤寒论》的“六经八纲”辩证方法,将原来伤寒经方茶话会中的部分内容由张献斌转录文字进行整理而成书。

书中讨论了胡希恕老师等众多经方大家和爱好者关于六经八纲的辩证观点,陈老师在融汇各位经方大家的解释和注解之时尽量抛却脏腑理论,贴合仲景原意的立场上去析八纲、明六经、辨方证,让初学者和爱好者做到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书中时时刻刻提醒学人不能忘记“六经八纲,方证对应”的根基,并且单独在书中加入了‘常见病之经方辩证’的章节,目的是为了让爱好经方的学人能够快速的先记住常见病的辩证提纲和相关类方。

书中关于温病和伤寒的争议以及对教科书中的观点,提出了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可谓非常之大胆和有见地。当然了,任何观点往往仅是一家之言,主要是为了给经方爱好者和研究者们提供一个新的视野,绝无定论之说。

我赞同陈老师在书中告诫学生的观点:学医不可有门户之见。以及他在课程结束后送给学生的寄语: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恳望医者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试读部分:

今天我们来讨论古中医《经方之美》的课程,其实我们主要就是一起坐下来解读《伤寒论》,说解读也不对,首先我不是医生,应该算是一个外行的人来说内行的话,诚惶诚恐。

我们之所以开设公益性的读书分享交流课程,它的因缘是因为最近身边的很多学生和朋友都喜欢中医,在研究中医的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几个问题。第一,中医学流派太多;第二,有些方子他用可以,另一个人用了,效果就不明显;第三,中医门派的辨证方法繁多,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作为中医的外行人说这些,一定有太多不当之处,但是现在的中医教科书也好,包括中医院的学生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理论去解释《伤寒论》,以致伤寒过度内经化。

当然了,在中医学派中分别有六经辨证伤寒派、卫气营血温病派、脏腑标本易水派、病机气宜河间派,均有独立而完整的辨证体系。我们应该庆幸中国的祖先智慧卓越,为我们提供了保障人体生命建康成长的众多方法和治病理论。

目前经方医学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经方的辨证体系与其他辨证体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把病因、病机摆在什么位置上。

经典的经方医学是在六经八纲方证辨证确立以后,寻找帮助人体排病的渠道,并没有过多运用病因、病机的理论加以解释,即便有,也是在其后。

而其他辨证体系,例如温病学派,以及中医学院科班出身的众多医师,是在病因、病机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

这就让当代经方医学陷入一种艰难、尴尬的处境,被《内经》化以后的经方医学变为病机、病因辨证系统终端的方药,致使中医学丧失多样性。

陈逊斋老师在《伤寒论改正并注》中说,自王叔和引《素问》六经以解释本论,仲景六经之真意乃悔而不章。

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有句名言: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基础,六经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

胡老说得明白,应用《伤寒论》经方治病不掺杂经络脏腑等理论,纯以独特的六经体系来思辨,最终落实在方证上的重要性,这是极为重要的。

其实像胡希恕先生、陈逊斋先生以及非常非常多善于独立思考的经方学者早已经意识到,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与《内经》的经络理论以及六经气化学说混同掺杂在一起,是很不利于理解和临床应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

经方与时方之争,起于唐宋。明清开始盛行,争论的内容,每个朝代也不一样,从近代来看,争论的核心是辨别病证的方法。

经方派追随仲景余绪,方证对应、药证对应、脉证对应的辨证方法。而时方派尊奉《内经》要旨,以病因、病机等理法审别为辨证方法。

我要说的是,学医之人,最好不要有门户偏见,更不要有派别之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才是王道。

站在《伤寒论》的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来看,温病学说并不是无懈可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