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味

$ 5.70

本书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祖国西南边陲的傣寨曼亮里,围绕作为首席牛把式的项三宝一家所发生的相互帮扶、尊老爱幼、敢爱敢恨,淳朴而真情的故事。本书故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人物刻画鲜活饱满,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积极向上,行文流畅、布局合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匠心之作,值得广大读者细细品读。

库存 999 件

分类: Product ID: 3392

描述

作者简介:

李富东 男 汉族。中学英语教师。虽是汉族,但从小就生活在傣族村寨,傣语傣文几乎就是母语。是温情而厚实的傣寨水土养大的,是善良而厚道的傣寨民风养大的。带着对那片热土的感恩之心,带着对那里民情风俗和民族文化的十分的熟悉写了本拙作。
三语语感(汉语、傣语和英语)有时起到一种相互交织的复杂的负迁移作用,有时却又是正的,它能促进语用的丰富多彩。坦率讲,从小作文能力并不太出众,但印象中却好像没有过“怕写作文”的感觉,反倒还常常小有灵感、偶得佳句因而产生片刻的文字冲动。过后便散落得无影无踪,却一直念念不忘地想把这些散落的像珠子又像玻璃球一样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什么东西串起来,让它们有个该有的样子。
年华如白驹过隙,踌躇中不知不觉已过半百。常常拿忙于教书来麻醉自己,让自己也安享忙碌间从指间无声无息划过的闲暇,得过且过。然而文思冲劲犹在,只是偶尔泉涌片刻,并没有形成强劲的激流,随手而得的诗歌、散文、填古词等小作只是碎片般流于自媒体中自娱自乐或搏得网友一笑而已。久远以前曾在德宏当地报刊发表过的几篇现在看起来都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不提也罢。
当然要说忙于教学也是不假的借口。在退休前,这叫事业;现今快到退休,这叫主业;而后可能就只能叫休业了。在事业和主业多年,也确实奋笔疾书过一些东西,当然主要是与事业和主业有关。有过一些教学方面的论文,高一点的有在省级报刊杂志登过的或某大学学报登过的;还写过一本与本学科相关的校本教材(属专著);担任过一本正规出版的教育教学论文集的副主编;曾被聘为省级国培专家;本人在中国知网里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被多人多次引用。从上述看,好像也没怎么闲着,只是这一切都跟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为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疫情期间不乱跑,自觉居家隔离。太多的闲暇时间里,按耐已久的写作冲动又一次在后主业时代迸发。于是,在某天早晨,吃完早点,准备像往常一样拿起书来看看的手居然开始在手提电脑上写下了一个标题:《傣味》。然而,淹没在思想深处的一个个文字就像早已疯长的乱草,不知从何捋起,也不知从何写起。好在这么多年的年龄的增长还添了不少心理定力,就这样坚持了下来,后来居然还停不下手来。几经神经病般昼夜颠倒着过,在厕所、厨房、卧室之间来回酝酿,不,应该是像怀孕但生产的时间还早一样煎熬着!在觉得已经写完,该停笔的时候,九个月过去了。好一个制造生命的周期!咱们大武汉的抗疫都取得了关键性胜利的时候,笔下已经洋洋洒洒近二十万字。本来只想产下一只猫,结果好像产下的是只山羊。居然也想变成一本书!
有人曾经问我写书、出书干什么用?目的很简单,就是没有什么目的!只想把脑海中的记忆痕迹和灵感冲动形成一种形象交给文字,然后再把文字交给时间罢了。

试读部分:

第一章

1963年10月1日,中国西南边陲一偏僻傣寨曼亮。

这一天是共和国的第14个生日。也是德瑞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10周年的大庆。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寨子居然也把这两个大庆当作大庆来大庆。共和国的诞生是千百万革命先烈和劳苦大众用血泪和生命铸就。但对于本寨来说,它偏安一隅,既不是战略要地,也有不起热闹街市,所以没有机会被历史拉入太多的轰轰烈烈的共和国创建的洪流。很早以前就有了为吃而生的节日,恰好这些大庆为“为吃而生”又平添了借口。在傣语中,“亮”是红色的意思,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个傣寨还真有一段传奇的红色印记:解放初期有过村民配合解放军工作队阻击匪徒的经历。当然,这个名字其实是来自天生。因为它的土地是红色的,后山有一块被山洪冲刷出的红色平地,人们都叫它“广亮”而得寨名。

随着项三宝的一声长长的牛角号声,整个寨子似乎瞬间一起醒来。每天早上,项三宝的号角声就是“北京时间”,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每天到来的“报时声”。他每天吹响牛角号那么准时的秘密武器,其实是他妈妈每天要起床去水碓房取碾好的米。他从小就是看着妈妈这么准时的,也就造就了他的生物钟准时的习惯。妈妈劳累了一辈子,就是围着水碓转。他围着妈妈转,全寨围着他转。于是,全寨把日子过成了钟表的样子。这在除了时间什么都缺的松散年代是十分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