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作者简介:
作者:一元心理研究室
主要研究人的意识,心理,身体的相互关系。从中找到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来完成人在生活中能保持最佳状态。一元心理研究室,从2008年写出第一代松脑静坐的方法,从实践中验证方法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产生的改变,从而完成了对人体在静坐中改变的精确过程。
通过十多年的积累,涉及到了静坐九层的研究,找到了人体中的意识规律,睡眠规律,心理疾病预防的规律。
内容简介:
第一章:存在感的建立
第1节:以自身实践与感知为基础
第2节:建立以“我”为核心的相对坐标
第二章:意识与存在感的关系
第三章:健康心理的建 以存在感为基础
第四章:存在感练习的实践方法与难点
第五章:清醒的生活方式
第六章:溯源与展望
试读部分:
第一节 以自身实践与感知为基础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哲学上的经典,也是心理学界的名言。然而,这句名言却不是全部的事实。真相是,思不思,“我”都在。
1.存在感的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很多人,终其一生,几乎都是为了寻求自己的“存在感”。人们总是试图留下一些存在过的痕迹,不停地追逐、寻求外界、他人的关注,以此证明自己不是路人甲,没有白活这一生。有的人为了找到活着的感觉,不停地刷新身心刺激,去体验各种类型的极限运动;有的人不断追逐金钱和权力,从中获得满足感;有的人极力做出惊天之举来吸引他人的眼球;更多的人,为了证明存在过,选择基因延续,留下自己的后代。为什么金钱、权力能让人感到踏实,除去能满足物质需要和作为意外风险的保障外,更多的踏实感来自,似乎只有拥有了足够的金钱、权力后,才可以不受限制的自由选择、自由的决定、自由地去实现任何自己想要达成的事。归根到底,是源于可以选择的自由,自己完全做主的过程,让自己有存在感。
当一个人在孤岛上,可以一丝不挂而不存在任何心理负担。但如果场景切换至人群中,看到了别人惊讶的眼神,这会反过来影响自己,可能因此感受到害羞或者刺激,也有可能变成兴奋的表演欲。但无论何种冲突性反应,都能让人从这些反馈中找到暂时的自我存在感。
同样的,当一个人长时间闭门不出,在家独处时,无聊、空虚的感觉会开始蔓延。此时,突然有客人到来,或者家人回来了,这种空虚感就会瞬间消失不见。好像只要有个人在那里,精神上“缺失的一角”就被暂时弥补上了,当再次长时间独处时,又会被“缺失的一角”所带来的空虚不断包围。
所以很多人为了持续的填补自己精神世界中“缺失的一角”,不断地向外界寻求刺激,即便这样获取的存在感非常短暂且不能留存,也仍旧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