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作者简介:
王任伟,宁海深甽镇大里人,曾任海南国防工办570工程指挥部干事、海南省委组织部干事、农业银行宁海支行信贷股负责人等。著有《大里村志》等书
内容简介:
本书摘录汇编了相关权威书籍、刊物关于王锡桐起义的有关史料,收录了部分专家学者研究文章和诗词等,为读者研究王锡桐起义提供有益参考。
试读部分:
宁海地处山陬海隅,但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却诞生了两位流芳千古的文化名人。一是宋末元初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胡三省。他在孤灯烛影之下,历经三十年寒暑,为中国历史上跨度最大的编年体史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作注,撰写了52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音注》,弘扬了中国知识分子忠于理想、信念,不图名利的正气。凡有识之士,无不为之赞仰俯首!另一位则是明朝初年的方孝孺,牢记初心,不忘使命,誓死不为篡权夺位,登基做皇帝的朱棣起草诏书。结果惨遭磔刑,株连十族,实践了千古讴歌,威武不能屈的台州式的硬气。凡有血气之人,无不为之扼腕叹息!
清末王锡桐既有胡三省的正气,又有方孝孺的硬气,却遇到晦气,被后人视为是“草莽英雄”。他出生于宁海大里一户小康之家,深受父母关爱,自少即受儒家思想熏陶,熟读四书五经,通晓忠孝节义。历经十年寒窗苦读,考取了秀才,成为村里的乡贤,得到邻近村人的尊敬!
当他来到红尘世界,正是天朝大国,山河破碎,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之时。1840年6月英国以中国满清政府“禁烟”为借口,挑起了“鸦片战争”。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满清政府与其签订以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为主要内容的《南京条约》。美国、法国狼狈为奸,以调解双方停战有功为由,从中渔利。其中法国首先获得在中国自由传播天主教的权利。具有五千年灿烂辉煌文化、独立自主的东方文明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从此被打开!于是洋货泛滥,洋教(天主教)横行。
自此伊始,外敌入侵此伏彼起,绵延不止。主要有:1856一1860年英、法联军战争,1883一1885年中法战争,1894一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些战争都以中国战败,被迫与列强签订以割地、赔款为主要内容的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其中强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是俄罗斯,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吞并了中国东北、西北地区15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其面积相当于现在15个浙江省面积之和;其次是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吞并了台湾及澎湖列岛,导致直到如今中日之间仍存在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领土主权归属之争;索取赔款最凶的首先是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迫中国满清政府赔款二亿两白银及以后三千万两“赎辽费”,合计二亿三千万两白银。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当时中国满清政府三年国家财政收入之总和;更令人触目惊心的则是八国联军政府与中国满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强迫中国赔偿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他们估计当时中国大约有四亿五千万人口,要中国每个老百姓每人负担一两白银。哪知当时中国老百姓终年食不果腹,每天以糠菜、草根、树皮充饥!他们早已看透中国满清政府无力支付这笔巨额赔款,于是假装关心,诱骗清政府向他们各国银行贷款。结果,本息合计,顿时变成九亿八千万两白银,在四十年内付清。呜呼!亡国灭种危在旦夕,导致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空前激化!
眼见山河破碎,家国沦丧,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企盼通过变法维新,走上民族振兴,富国强兵之路。此举却得罪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他们发动了政变。结果有心救国,无力回天。康梁出逃,六君子被杀。“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1900年新春伊始,正当北国大地,冰融雪消之际,京津冀地区以农民、手工业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高举义和团旗帜,手持刀枪棍棒,围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和西什库天主教堂,掀起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天主教横行的群众自发的爱国运动。与此同时,正当江南草长莺飞,清明节扫墓之时,浙东宁海也爆发了性质相似,由“莽秀才”王锡桐领导的人民群众反天主教欺凌、奴役的起义。综上而知:当时的天主教会已成为中国老百姓深恶痛绝的众矢之的!
天主教原是一个遭受歧视、迫害的宗教小团体,源于以《旧约全书》为经典的犹太教和以《新约全书》为经典的基督教演化而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出现历时近千年的封建割据,民族混战的分裂局面。罗马梵蒂冈主教打着救世主旗帜,得到当地封建主和深受战乱苦难人民的支持与拥护,趁机崛起。通过不断兼并、扩张、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建立了以梵蒂冈天主教皇为首的罗马教皇国。派传教士到处宣扬天主(上帝)是人类世界唯一的救世主,耶稣即基督是天主派到人间布道之神,其他之神皆是魔鬼,不能崇拜,要将其打倒;凡与《圣经》内容不同的传说,皆是邪道,不能相信,要与它彻底决裂。同时从基督教分化出来的东欧各地的东正教;因不满罗马教皇贪婪、腐败而提倡改革的中欧各地的新教(“返璞归真”后复称基督教);英国的国教(又称清教徒);因不满天主教清规戒律,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从天主教分化出来,流行于欧美及世界各地的耶稣教(中国民间称它耶稣)及兴起于阿拉伯半岛,流传于西亚、中亚各地的伊斯兰教,(回教)。他们皆是基督教流派,皆信仰并崇拜上帝(天主),唯有些教义,教规与天主教解读的观点不同,在组织领导和经济收支皆主张独立自主。因此罗马天主教皇视他们皆是异端,予以贬斥,镇压。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宗教改革者、思想家、科学家遭到罗马天主教皇残酷迫害,或终身监禁,或遭火焚,名载史册,世人皆知。更令人触目惊心则是公元1095——1292年,历时近二百年之久,罗马天主教皇煽动并组织欧洲各地封建主组织八次“十字军东征(侵)”,结果遭到西亚的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及北非的埃及等亚非各地人民的愤怒与反抗。每次“东征”都以“十字军”狼狈不堪的失败而告终。
天主教会这种“唯我独尊”的思想观点,势必遭到持不同信仰的信徒和普通群众质疑与反对。在中国不仅与流传几千年的儒家仁政、礼治的治国安邦思想、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行为水火不相容;同时与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佛教和道教的教义、教规相悖。难怪桑州白岩寺和尚、赤岭五岳庙道士皆响应王锡桐号召“赤膊上阵”,卷入反天主教洪流。综上而知,两种文化内涵的差异,导致两种思想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北方义和团,南方以王锡桐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反对天主教会欺凌、奴役的思想根源。
宁海位于天台山东麓,介于三门湾与象山港之间。由于“天高皇帝远”,居民不仅刻苦勤劳,而且勇敢顽强。竹帛流芳,世人皆知。翻看史书记载:东晋孙恩、唐朝中期袁晁,后期裘甫,宋末元初杨镇龙,元末明初方国珍,明末清初张煌言……皆以宁海山水为基地,人民群众为靠山,反抗强权统治。据此而知:宁海的地理环境、民风、乡情是王锡桐反天主教起义的历史根源。
宁海自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县,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皆隶属台州府管辖。但是地近宁波,交通方便,因此与宁波的经济、文化联系比较密切。鸦片战争后宁波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西方列强为维护其既得的政治、经济权益,深知必须在通商口岸培养一批为他们效劳的代理人,才能巩固其统治。据有关资料记载:1856年法国在宁波江北区建造了宁波第一所天主教堂。1870年宁海梅林凤潭首先出现了宁海第一所天主教堂。紧接其后在宁海城关、大里、中胡、溪边、黄坦、桥头胡、长街、前横等地也陆续出现了皆隶属于宁波天主教会管辖的天主教堂。传教士到处游说,巧舌如簧,以小恩小惠作诱饵,诱骗群众,加入天主教会。而当地一些刁民,或基于政治之野心,或出于经济之动机,数典忘祖,卖身投靠,摇身一变,成了天主教徒。从此他们自以为有帝国主义作靠山,有天主教会作后盾,原形毕露,无恶不作。或勾结官吏,包揽词颂,横行乡里,欺压群众;或霸占山林、河道、族产、庙产,诈取钱财。因此,平民百姓与天主教徒因政治、经济利益而引发的矛盾激化,则是王锡桐反天主教起义的根本原因。
1900年天主教徒王品松、刘根香夫妇轮值大里王氏祀田,清明节却不祭祖扫墓,为此引起王氏族人不满,发生了争吵、斗殴。族人请村贤王锡桐出面调解,双方皆因王锡桐情面,当面认错。第二天刘根香却去县城向天主教神父哭诉,说自己被不信教魔鬼殴打,请天主教会支持,予以申雪。神父听了刘根香的哭诉,立即奔到县衙,要县令派兵逮捕“凶手”,县令慑于天主教神父的压力,立即派四个差役跟神父去大里逮捕殴打刘根香的凶手。王锡桐闻讯,立即奔赴现场,询问情由。不禁怒火燃烧,夺过“火签”,<逮捕令>把它折为两段,抛在地上。为了不连累别人,他自告奋勇,愿跟神父和差役去县城跟县令评理。结果被县令羁押在孔庙明伦堂反省思过两个月(第一次坐牢)。铁窗生涯,敦促领悟,教会、官府,狼狈为奸。黎民百姓,有冤难伸。为躲避风险,在一些好心人劝说下,王锡桐离家去宁波“三北”避难。第二年清明王锡桐返家扫墓。县令得知他返家,假装上门拜访,把王锡桐诱骗到县城,再次逮捕,关进监狱(第二次坐牢),并宣判他死刑。大里上下三村群众闻讯,怒不可压,在王锡桐妻子陈茂英带领下,数千群众自发拥进县城。县令见势不妙,立即从后门蹓走,群众冲向牢监,劈开牢门,救出王锡桐。为防神父,县令带兵追捕,当天晚上王锡桐第二次离家,去下三府(杭嘉湖地区)避难。然而教会,县令却不罢休,不仅派密探跟踪盯梢,妄图暗杀;并派一军队驻扎在大里村口孝姑岭寺庙中,封锁村民与外地往来,对群众进行恫吓、威胁。综上而知:天主教会与地方政府官员相互勾结,狼狈为奸,逼使平民百姓,忍无可忍,导致官逼民反,则是引发王锡桐反天主教起义的直接原因。
据1903年10月24日北京《中外日报》载:“(农历)八月十三日。<阳历1903年十月三日>。有人名王锡桐,率众千余名,欲往据台州之宁海县城,此等人皆由宁海北乡招集而来,他们树旗帜,旗上大书“王”字。彼等往攻城时,城门已闭,故竟致毁门而入,即往各处遍张伪示,其中言及县官乃民之父母,各商家乃贸易度日,耶稣教乃劝人为善,皆不可以侵犯。倘有人不遵此令者,必立行正法。此等乱民口吹号筒,手击铙钹,呼号而言,且请人切勿惊恐,我等此来并无他意,乃欲除去虐害百姓之人,为之复仇耳。旋奔到天主教堂将它焚毁。又往觅神父,既觅得神父以后即行杀毙,而又刃其体。后又往觅信天主教人一名,将其捉住,携至一乡村中将彼杀害。又往觅著名之信天主教人三名不能得,遂拆毁其屋。又有一天主教民,开一家衣裳店,唯其店系租赁他屋,故不拆其屋,只将店中各物尽行取去。在宁海城里有一店,名马德成杂货店,去年曾开一账,因书写过于草率,将“天”字上横,偏于右侧,视之宛如犬主堂。天主教人见之大怒,罚其出洋一百元。彼既出罚款后,教中人仍不肯,逼其直至加入天主教而后已。此次王锡桐又至彼店中,逼其出洋百元。王锡桐得洋后,当即率乱民散去,并不扰民他处。其时宁海并无守兵,即使有之,其数亦不甚多,且百姓皆助王锡桐,故不敢捕也。”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百雪香。”北方义和团运动烈火刚刚扑灭,南方宁海王锡桐起义烽烟又起。顿时,使帝国主义目瞪口呆,清政府手足无措。中外反动势力故技重演,立即联合出兵镇压,由台州知府挂帅,兵分五路,围攻大里。王锡桐早有准备,部署义军扼守据点,予以狙击,经过激战,终因寡不敌众,20余人遇难,30多间房屋被焚,大批无辜群众被捕。王锡桐在苍茫夜色中消失,从此杳无影踪。有人说他遁入空门,皈依佛道;也有人说他改名换姓,远走他乡;还有人说他投奔光复会,参加革命……呜呼!这场弱势群体暴力反抗强权统治的斗争至此宣告失败!
为王锡桐招魂的策划者,乃是王锡桐的同乡,耄耋老人王任伟先生。他出生于大里贫困农家,新中国成立后参军入伍。退役后在原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党委组织部工作,“文革后期”返回家乡宁海。其人淳朴热情,勤奋好学。在案牍劳形之余,喜欢游山玩水,寻幽访古。而且多艺多才,既能摄影录像,又能打字上网。在新旧世纪之交,受编史修志思潮影响,编撰了《大里村志》,得到县、市史学界好评。最近因大里王氏族人及关爱宁海地方史学者之求,他不顾年老力衰,又搜集了世人罕见的有关王锡桐的许多资料,集编成册。
“文革”期间,受宁海县府有关领导嘱托,宁海中学语文教师钱弘毅先生以去北京探亲为名,在任职中科院外甥女的帮助下,花了近一个月时间,从中国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清末《中外日报》和《汇报》中抄录了47页16K纸有关宁海王锡桐反天主教起义的文字资料,并拍摄了29张与上述内容有关的黑白照片返回宁海。他把其中一份手抄稿上交县府领导;另一份誊写稿及29张黑白照片留在身边。利用其中一部分稿件与徐锡珪、徐良骥三人合作,撰写了《王锡桐反天主教起义始末》一文,“文革”结束后,刊布在《宁波师院学报》上。他生前与我同坐一间办公室办公,在案牍劳形之余聊天时,偶尔向我流露了上述一些讯息。二十一世纪初,钱先生患脑出血病逝。他的家属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上述文稿和照片,但不知来自何处?有啥价值?我得知此事,立即登门拜访,告之这是一份难得一见的历史资料,倘能把这些资料和照片一起公之于众,比你们替钱老师做坟,立碑还要有意义!家属听后,深受感动。为时不久,我即叫王任伟先生去他家造访,借到这些资料和照片把它刊布在《大里村志》一书中。据悉这两份报纸系清朝皇室阅读的报刊,辛亥革命后当作历史文物予以收藏,尘封至今已有100余年。其中有关王锡桐起义的资讯是当今已知最原始、最权威的一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