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内容简介:
细论老子之学,极其博大而尽精微,极其悠久而通造化,以自然为宗,大道为体,以天地为炉,以万物为化。其内修,重在以清虚谦退自守,以柔弱卑下自持,以恬憺寂静自适,以归真返朴自颐。其应世之法,则以无为为大为,以无用为大用,以无治为至治,以不争为至争。广大精微,本末备具,与时推移,因物变化,综三代之统,赅百家之长。本书分八大部份,层层解析:(1)本文。(2)章旨。(3)注释。(4)传统译解。(5)玄妙义疏。(6)周易贯通之参悟。(7)南华经旁通。(8)史証之启示与应世之方。
本书之完成,但愿「道」「德」的木铎声,成为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加油站」,共勉之。
试读部分:
道 德 经 释 义
- 何谓「道」?
- 道是德的本体,宇宙万象的真主宰,是无形、无象、无名的,用以代表真理之正体,天地坏而此体不坏,人身灭而此性常存,万物变化皆出于此—道,故曰:天地之根,众妙之门,乃成圣成贤的最高原则。
- 道是万化之祖,未有天地先有此道,天地万物由道而成,一切生灵万物由道而生,体为真空,功至万能,自古至今,自今迄于未来为一切至人之最高理想物,天地有成败,道无成败,万物有生灭,道无生灭,世事有隆替,道无隆替,总言之,道永远是一切动静有形无形之总主宰,是绝对不变易的。(天地人与万物皆抱道而生)
- 从宇宙万象来说,此本体曰道,上帝为大道之灵,从天地万物来说,此本体曰理:天理为众理之真,从人生行为来说,此本体曰性:良心为本性之用。
- 道乃生天地生万物之真理,无极真理,道乃回天之觉路,道乃成仙做佛之方法路径也。
- 何谓「德」?
- 德是道的表现,是道的作用。
道:体也,静也,一也,真空也,万化之主宰。
德:用也,动也,二也,妙有也,万物之生母。
- 道与生具有,德是人人俱足,无道不能生存,无德不能生活。
- 大德曰生,生即德的最好说明。
- 道德乃万物生机之原动力。
- 无名天地之始—道(大本也),有名万物之母—德(达道也)。
- 道—人本来的面目。
德—人本然的行为。
- 道是万物之主宰,德是万物之生母(因阴阳氤氲交感),道是先天,德是后天。
- 何谓「经」?
- 路也,径也。
- 常而不变者经也,经者常道也。
- 经者乃修行的一条路径也
- 何谓「道德经」?
- 生发道德、阐扬道德的一条正路。
- 建树道德之不变法则。
- 践行道德的一条路径。
- 道:本体、理性之止处,静、真空、一,人之本来面目。
德:作用、善美之事态,动、妙有、二,人之本然行为。
经:方法、不变的方向,修行的一条路径,人生之当然路径。
- 道:天命之谓性,明德、自觉。
德:率性之谓道,明明德、新民、觉他。
经:修道之谓教,修习之工夫。觉行圆满。
- 道德经:上篇言道(道中有德)。下篇言德(德中有道)。
- 道是绝对的真理,亦是人类生存的最高目标,真理在宇宙中,只有一个,故三教本同源也。
- 有道无德易招魔,有德无道难超生。道以德来表现于外,德为道之作用,道之表现也。
对道德经的基本认识
- 道德经一书,有助人成道之意,欲成道须具有道心;道心乃是与道合一之心。
- 道是绝对的,没有质量的差别。至善之道,无所不在,万物恃之而生。人人均可知其本身之道,且有自化的力量。
- 道学为哲学之母。道德经为形而上之实学,为道学,并不同于世俗之学,所以不能心存成见来参悟,研究老子之道的。如茶杯已装满水,再倒就只好溢出来了。
- 我国自秦汉以来,影响人心最大的两部书—论语和道德经,论语所言者乃作人、治世、处事之平实道理,是人生实际上的学问。老子所言,乃做人治世处事之最高原则,在私欲未发,念头未动之前,先给人固定一个中心点,然后在思想、行为之发展上,绕此中心而行事,这时如再履行论语所讲的平实道理时,不但不觉得勉强、吃力,而且更有自然平易的感觉,是以若说论语所说的是事理之当然,那么老子一书便是事理之所然了。
- 孟子极力辟杨墨,然并无一语以辟老子,可见老子之学之妙了。
- 老子之无穷、绝圣、弃智之主张,至为有理,因见之知有偏见,经文字之叙述又与本体隔一层字幕,只不过是形象而已不够周全。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是也。
- 我们应站在儒家的立场,守住佛家的规戒,而达到道家的修养。
- 道因向外追求而不自见,故其出弥远,其知弥小。道在自己身上,无须藉五官等自我仪器来加以观察,由于所学之知识,总有偏见会干扰向内之自我认知,故须将所学得之知弃绝殆尽方可见素抱朴,方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 老子之所论,乃人君郅治之精微,非避世忘天下者也。其立论多与孔子相同而根源于承续自周易的观念。
- 老子所宗,以虚无、自然为妙道。同时要人能释智(毋意、毋必)、遗形(毋固、毋我)离欲、清静、无为。
- 我们要看老庄,先要熟览教乘,方能知此老真实、受用、至乐处,更须将世事一一看破,人情一一睹透、虚怀处世、目前无有一毫障碍,方见此老真实、逍遥、快活、广大、自在处。
- 我们要研究道德经,应体会弦外之音,不应只注重语言文字学之「之、乎、者、也」,如此才能了悟老子之「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等之真义。
- 憨山大师曰:「孔圣若不知老子,决不快活,若不知佛,决不耐烦;老子若不知孔,决不口口说无为而治,若不知佛决不能以慈悲为宝。佛若不经世,决不在世间教化众生。」惜乎后世之学者,各束于教,习儒者拘,习老者狂,学佛者隘,此种种毛病,皆执我之害也。果能破我执则剖藩篱,即万派朝宗,百川一味而成大家矣。
- 孔子专于经世。老子专于忘世。但孔子若「有我」但为一己之私,何以经世,故无我方能经世,由利生方见无我。
老子、天学、从天道以推人道,简
孔子、人学、从人道以推天道、隐
- 道德经本老子一气呵成之言,至汉王弼始分章句,分为八十一章,是否正是九九劫数乎。